您当前的位置:理论政策

话说嵩山系列报道:卢崖瀑布探秘

发布时间:2009-4-1 15:15:00
    卢崖瀑布是嵩山八景之一。位于太室山东南麓的悬练峰下寺里河谷,距登封城约6公里。卢崖瀑布及其以下的十潭峡谷、卢崖寺、卢崖湖、凌空仙境、一线天险景等构成卢崖瀑布景区,是太室山风景美丽的地方。
    卢崖因卢鸿乙在此隐居讲学而得名。卢鸿乙,字浩然,唐玄宗时被封为谏议大夫,不愿做官来此隐居。后人为纪念他,改其草堂为卢崖寺。
    卢崖高约百米,崖上有泉水终年不绝,平时泉水泻下如雨似雾,夏秋大雨,山洪暴发,急流从崖上直泻而下,好似千丈珠帘高挂长空,其声如雷,若有阳光直射,即现奇光异彩,气象万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嵩山日记》中有详细描述:“从(岳)庙东北循山行,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崖寺。寺外数武,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徐霞客卢崖瀑布与武夷山的水帘比较,认为卢崖瀑布“尤胜”。同代的袁宏道《场星后记》形容:“溪左右壁皆白石,而纹理甚黑,酷似蜀两孙画”题为“墨浪”,他的“墨浪石”三字,至今仍在潭侧崖上。
    寺里河两岸的岩石多为古元古代嵩山群五指岭组的下部石英岩、片岩,岩层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寺里河横切岩层走向。由于地层中发育小型褶曲,使其下的罗汉洞组石英岩两次露出地表。卢崖正好发生在这种坚硬的石英岩中,石英岩倾角平缓,约180度左右。
    距今200多万年前后的第四纪早更新世,北半球发生了一次大冰期。那时气候十分寒冷,降雪量很大,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了大陆冰盖,比较大的有格陵兰冰盖、劳伦大冰盖、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西伯利亚冰盖等。第四纪最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可达4373万平方公里,冰川总量约7697万立方公里,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成水,能使海面上升197米。此时嵩山处于中纬地区,当时也形成了山岳冰川。冰川的源头在山岳的上部,终年积雪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顺山谷下流。冰体表面、内部和底部挟裹着大量岩屑和石块,对冰床和两侧的基岩进行推锉和碾磨,称作磨蚀。冰川又能开挖掘取冰床的物质,叫做掘蚀。在不断磨蚀和掘蚀作用下形成冰川槽谷,冰川槽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不同,呈“u”形,所以又称u形谷。冰川流至山麓平缓地带,流速减慢,冰雪融化,所挟带的泥沙、砾石堆积下来,叫做冰碛物。嵩山山岳冰川的源头即山顶部位,留下的主要遗迹是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形如圈椅,每个冰川槽谷上部都有。刃脊又称鱼脊或鳍脊,是两坡陡峻脊部尖薄如刃的山脊,它是冰川作用时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向后啮蚀而成的,跑马岭和龙山都是刃脊地貌。角峰是被多个冰斗向后啮蚀形成的形如金字塔状的山峰,跑马岭、嵩山岭、龙山山脊这种角峰较多。嵩山东坡冰川槽谷有数条,寺里河、龙潭沟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支。虽然经过冰期过后一百多万年的流水改造,仍能显示出u形谷的原貌,河谷中可以看到数个陡坎和凹地相间的阶状地形,是冰川掘蚀形成的冰阶。沟谷两侧的岩壁上,可以找到冰川内砂砾石块磨擦刻划形成的条痕,称为冰川擦痕,一般呈“钉头鼠尾”状,与泥石流、滑坡形成的条痕不同。卢崖就是冰川槽谷中的一处典型的冰坎。
    嵩山地区的冰碛物分布在嵩山南麓颍河以北的诸多垄岗顶部,由黏土、砂和砾石组成的混合体,无分选性,其中不乏形体巨大的冰川漂砾。
    卢崖瀑布是冰川作用的杰作,它是那次灾难性的事件给人类留下来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