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姓氏文化

姓氏•廉洁•堂号

发布时间:2012-5-14 9:04:26

姓氏•廉洁•堂号
河南省西华县康佳公司  赵春生
古代,许多官员、圣贤、明君、贤相、名人、豪杰,是非常尊重姓氏、廉洁、堂号的。身处底

层的百姓,他们在内心里最崇尚上的是那些有姓名的廉士,对他们的廉风、廉事、廉绩,广泛

传颂、歌颂,有用口传的形式编成戏剧者有之,树碑立传者有之,更多的是修祠堂、挂堂号。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人们尊崇的廉官,指的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去奢省费,不贪不枉。

孔子把“欲而不贪”作为从政的五种美德之一,韩非把“贪愎喜利”看作“十过”之一。唐太

宗说:“廉洁兴国,贪奢丧邦。”宋代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林逋

说:“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顾炎武断言:“人臣之欺君误国,必

自其贪于货赂也。”就连清朝的皇帝康熙也用下面这样的话教育各级官员:“尔等为官,以清

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

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以

上所讲应该说这是传统“官”文化的清流。要充分认识到:在历史上一些同姓氏的人出了清官

,同姓人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感到自豪,也觉得民族的荣耀。并且,他们又会教育这个同姓的后

代,一旦当了官,也要清政廉洁,不能玷污先祖的廉洁之风、之品、之德。因此,在姓氏文化

研究中,注重《姓氏,廉洁,堂号》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着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建设。故,

特写出《姓氏,廉洁,堂号》一文。
春秋末期晏氏的“廉俭堂”。晏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著名政治家。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

做了齐卿,后来升为齐国的宰相,连任齐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达五十多年。晏婴是著名

的贤臣,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机智善辩而著称,“晏子使楚”之晏子也。著有《燕子春秋

》内外篇,共八卷三百一十五章。晏婴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为了治理好国家,他带头勤俭节

约,自己和家人生活都很简朴。晏婴以俭徳名扬天下,食不重肉,妾不衣锦,一件狐皮大衣穿

了三十年,临终之际,晏婴仍不忘谆谆告诫家人:丧事要从俭,绝不许厚葬。晏婴后人为秉持

其廉俭作风,遂以“廉俭”为堂号自励,并且,后人把他的言行集成《燕子春秋》,宣扬他勤

俭节约的美德。司马迁曾经说过:“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司马迁对晏

子如此忻慕,甚至甘愿为他做“执鞭”的奴仆,可以想见晏子的为人。当时的朝廷官员以及许

多正直的政治家都很崇敬他,老百姓也很爱戴他,才为他建“廉俭堂”作纪念。
东汉时期杨震的“四知堂”。汉代华阴人杨震,通宵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

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

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

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

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铿锵有力的“四知”箴言。在一

般人看来,暮夜赠金,你我二人之事,无知者。但杨震认为,顶天而来,天知;踏地而来,地

知;赠金,你知;我收金,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杨震的“四知”之境界。在杨震的一生中

,他对子孙的要求也很严,不为子孙广置产业,而是立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白吏子孙”

的好名声。在杨震教育下,其子杨秉“自任刺史计日受俸外,余禄不入私门,故吏以钱百万增

之,他分文不受,以廉洁称著。杨震子孙杨赐、重孙杨彪,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杨

震后人为缅怀其清正德操,并提醒族人以杨震为榜样,遂取堂名为“四知堂”。“天知”“地

知”并非对天地神明的迷信,而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慌乎其所不闻”,这是对天地间浩然

正气的敬畏,也是对普天下百姓利益的敬畏,更是对江山社稷、权力职责的敬畏。正因为有了

这个敬畏之心,所以才能“暗室不欺”,“慎其独也”。然而,“慎独”又不仅是因敬畏而生

。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着重个人道德修养和品性操守,讲求“诚其意”而“形

于外”,不为外物所左右,牢固地持守道德本性和本心,是极为考究的修身功夫。杨震的言行

,无论“暮夜却金”还是“拒荐外甥”,都坚守着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儒风范。

这种“四知”独慎的精神,极大的影响了后人。不是吗?刘备在临终遗诏中劝诫刘禅,“勿以

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叶存仁作诗

拒礼,“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日课四条”,首要一条就是“慎独”

,他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由此可见,“四知”堂号价值,

不知影响、教育,培育了多少人、多少代人,又对杨氏之族的官员坚守清正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东汉时期羊续的“悬鱼堂”。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

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

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东汉中平三年,羊续任庐江

太守。他领兵镇压了南阳的越慈叛乱,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后被提拔为南阳太守。南阳有许

多权豪之家,生活奢侈,相互礼贿,作为地方长官,羊续非常痛心,下决心要以自己的清俭来

抵制浮华的社会风气。羊续到南阳郡上任不久,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

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

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

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

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

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在这里,不是羊续的“绝情

”,假如羊续收了第一条“礼鱼”,那么第二条更大的“礼鱼”肯定也会收下,往后再大的“

礼鱼”甚至“金鱼”肯定也会收下。再说府丞等下属,见太守收礼了,有人再送礼给他,他会

不会这样想:太守可以收礼,我为什么不能收?如此下去,这方土地“贿风”盛行,再谈“公

正办事、为民着想”,只能是天方夜潭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

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羊续正是恪守了这一从政道德,廉洁耿直,为民众所钦服。羊

续在南阳为官三年,家无长物,身无余财,两袖清风,做了大量让百姓拥戴、朝廷喜悦的事。

中平六年,汉灵帝想把他调到朝廷里当太尉,主管军事,位居三公之重。按照惯例,官拜太尉

、司徒、司空的官员,要向东园缴纳数千万的礼钱。汉灵帝派使者“左驺”监督此事。凡是左

驺所到之处,当地官员都盛情款待,厚礼相赠,礼遇非常。但是羊续根本无力尽这些铺张之事

,只拿出了一张单草席,备了点薄酒招待使者。吃惯珍馐美味的使者十分意外,但也只好勉强

落座,等着羊续提礼钱之事。可羊续真是一个铜板都摸不出来。他举起胳膊让使者看:身上的

那件棉袄早已被磨得千疮百孔,连棉絮都快掉下来了。他坦然地对使者说:“我的全部资财,

仅有这件袍子而已。”没拿到分文礼银的使者回去向汉灵帝作了报告。灵帝压根儿都不会想到

一个太守竟会穷窘到如此地步。但他没有为羊续的清廉所动,反而觉得如受辱一般,龙颜不悦

,撤销了羊续的太尉任职之命,只给了他一个太常的职位。可是没等到上任,忧愤成疾的羊续

便病故了,时年仅48岁。后人以其悬鱼拒贿为荣,称其堂号为“悬鱼堂”。
北宋赵抃的“琴鹤堂”。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柯城人。宋仁宗景佑

元年进士,官拜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宋神宗即位,赵抃调谏院任职。不久,升参知政

事,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求外调。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后改知青州,知成都,知越州

。晚年以太子少保归养,归田园,元丰七年逝世,寿77年;追赠太子少师,谥清献。宦海沉浮

四十五年,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个皇帝,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在《宋史》中他

与包拯齐名,史称“铁面御史”。明清时代风行全国的少儿蒙学读本《幼学琼林》中有一句“

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注文中说:“赵抃,谥清献,宋神宗时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

贵,声凛京师,咸目为铁面御史,言正直无私也。”仅凭这一记述就可以肯定,赵抃是衢州历

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正史《宋史》有传,《衢州市志》也已立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衢

州》中也作为名人来介绍。但是,他的事迹,远不是“铁面御史”四个字概括得了的。北宋神

宗熙宁年间,赵抃以大资政知越州。当时两浙汗蝗,米价踊贵,饿死的竟达十之六七。各州都

在通衢大道上贴出告示,禁止人们抬高米价。独有赵抃贴出告示,允许大米可以抬高价格出售

。这样一来,各州的米商都到越州去卖米。结果,越州的米价反而更便宜,老百姓也没有饿死

的(见《宋稗类钞》43页)。看来,赵抃懂得一些经济规律,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一点启示。赵

抃有个座右铭,现全文抄录如下:“依本分,莫妄想。争先径路机关恶,退后语言滋味长。爽

口物多须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得便宜处莫再去,怕人知事莫萌心。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

中勿答人简。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道。良田万顷,日食二升。大厦千间,

夜卧八尺。说得一尺,行得一寸。天道尚左,星辰左转。地道尚右,瓜瓠右累。蚁穴知雨,乌

鹊知风。燕避戊己。鹊背太岁。鱼聚北道,针浮南指。葵知向日,菊知陨霜。此物之灵也。人

有不节醉饱,不谨寒暑,孰谓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座右铭。”赵抃一生为官清廉,曾匹马入蜀

,以一琴一鹤自随,宋神宗特赐赵抃一系“琴鹤堂”。赵抃本人也以“一琴一鹤”名垂青史。

后来为了纪念他,在常山县宋畈乡境内的三衢山西侧,有一个赵公岩,相传赵抃曾在里面读书

。因赵抃谥清献,所以又叫“清献书岩。”光绪《常山县志》收录了两首咏赵公岩的诗,来赞

扬赵抃的“一琴一鹤”精神。一道是张弼的五绝:“琴鹤久沉沦,清风振无极。岩前书带草,

依然天水碧。”另一首是汪鼓龄的七律:“山石巑岏洞壑深,扶筇结伴此登临。云翔似舞当时

鹤,滴溜如听旧日琴。百里遥峰形杂沓,千年古木气萧森。空留往处迹怀前哲,独立崇冈拄杖

吟”。民国十九年宋畈人汪楫题刻的有五律一首:“时难年荒后,山居亦稳然。依岩消白日,

枕石问苍天。腊尽寒归路,檀香薄有田。无琴无一鹤,何以答先贤” 以作纪念。
明朝时期于谦的“清风堂”。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延益,号

节庵。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

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桌边,并

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

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王振专权的时候,

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

“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

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

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

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

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

高煦之叛。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享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

祭,弘治二年(1489)谥萧愍,后建清风堂: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后人修了于谦祠。于谦

庙(祠)座落在北京东单西裱胡同23号。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

故宅改为“忠杰祠”。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 “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清顺治年间,像毁祠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

间重修后,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两侧是

这副木刻对联。正方五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

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于谦祠占地约900

平方米,现有建筑约600平方米。自民国以来逐渐又有居民进住,房屋年久失修,环境杂乱。

于谦祠所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是长安街东西中轴线上仅存的一座四合院,周边都是现代建

设,2002年有关单位投资900万元,完成了该院37户居民的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