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今日河南

苦难砺风骨致富为乡民

发布时间:2014-7-7 10:42:40

 

 

      在西华革命老区、黄泛区腹心、贾鲁河畔,人们到处传颂着一个光辉的名字——刘凤桐。
    昔日,老区是艰苦的,黄泛区是多灾难的、贾鲁河畔是贫穷的,正因为这里艰苦、灾难、贫穷,刘凤桐以“梅兰竹菊”为风范,磨砺出梅花的严冬迎春,兰花的青翠幽香,竹子的高风亮节,菊花的迎霜怒放的品位、品格、品德、品行,成为帮助乡民致富的带头人。
    刘凤桐把老区精神化作梅,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在艰苦之中展风采
    赞梅花的诗句,有宋代文学家林蒲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诗,激励着人们学习梅花的坚定性格,刘凤桐就是以梅花锤炼革命精神的典范。
    刘凤桐3岁丧母,6岁丧父,他是一个孤儿。刚懂事,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刘凤桐认为,苦味是一种感觉,身苦是一种劳累,心苦是一种精神压力。苦,是一种锻炼方式,是动力源泉,也是一种伸向远方而耐人寻味的读不完的一部人生悲壮史。凤桐讲:苦的外衣是泪,泪的根须是苦,苦的磨砺和升华,便是乐和甜。刘凤桐明解这一辩证哲理,在生活中,他把苦化作梅花的精神,经过苦寒,梅花吐香;宝剑锋利,出自砥砺;梅花开在寒冬,迎来的却是春天。
    刘凤桐用“梅花精神”铸魂,探索自己如何起步。早在八十年代,他从别人的养一只鸡起家的故事开始。从大娘家借来鸡蛋,买来老母鸡进行孵化,孵化出一群雏鸡喂养,白天四处为鸡觅食,晚上把鸡拉在自己床头看护。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小鸡成型长大了。他把鸡养大后全部卖掉,用买鸡钱卖回一头小猪仔喂养,仍是白天去地割草,晚上与猪为伴。由于他精心喂养,小猪被感悟,似乎有了灵性,刘凤桐无论走到哪里小猪就跟着他,形影不离,且从来不生病。奇迹出现了,他喂的猪竟长到了180斤,卖了50多元钱,刘凤桐第一次笑了。乡亲们惊愕差异,议论纷纷。“别人喂猪喂不成,凤桐竟喂个大膘猪。”他又买来一头小猪,一年后又获得成功,刘凤桐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开始,刘凤桐和妻子一直在责任田里打转,虽经济收入稳固但没有大的起色。2007年,他看准农村养殖是一条致富门路,猪养人,猪粪养地,潜力极大、良性循环。行动胜过语言,他开始大搞养猪业。开始,缺钱建猪舍,就东拼西借,带着礼物去求助,申请贷款筹资金,请来亲朋好友, 找来乡亲帮忙,在自己5亩责任田上建猪圈。没车就借别人的拉砖车拉水泥、拉木料。他家离西淮公路有两公里土路坎坷不平,车辙曲扭,遇上雨天更难走,拉料的车经常受堵,憋灭熄火,还要借车去拉车,一天下来折腾得疲惫不堪,很难睡上几个小时。
    猪圈建成,买猪装圈。刚刚几个月猪价行情急转直下,价格跌至每斤8毛钱。刘凤桐没有歇劲,仍倾心饲养经营。与此同时,却招来热讽冷嘲,有人说他是神经病,明明赔钱还去干。是的,前进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到了2008年,猪价仍是下落不涨,贷款贷不来,无钱买猪食料成了大问题。为度过难关,他赊了村民一垛麦秸,粉碎用水泡泡喂猪。时隔不久,那个村民怕刘凤桐倾家荡产,还不起欠他的麦秸账,就多次撵着他要麦秸钱。成品猪无法出栏,母猪不断繁育,猪舍难以容纳,两年时间内,猪圈扩大三次。刘凤桐经历着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辛酸和坎坷,克服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
    当年下半年,猪价回升,每斤涨到了3.2元,这让刘凤桐看到了养殖业发展的希望。他凭着丰富的养殖经验,又在原曹河农场承包了一个100亩地的生猪养殖基地,请来了技术员专业指导,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迄今达到了存栏能繁母猪660多头,生猪6000多头,年创利润500多万元,为国家肉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凤桐深知,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富才是富。他看到周围的群众还在贫穷路上徘徊,深情想到帮助,更让他想到自己在最困难时期曾经被他人帮助过,决心以报恩之情帮助村民致富。农民高本妻子身体不好,腰部作过大手术,孩子幼小,家庭困难,为帮他脱贫致富,刘凤桐送给他两头能繁母猪,并帮他配料和预防。四年后母猪发展到60多头。手里有了钱,又在天津承包土地4000多亩,年收入40多万元,走上了富裕路。农民刘运河,兄弟姊妹多,分家后经济拮据,老婆显他穷长期住娘家不回家,闹着要离婚。刘凤桐伸出援助之手,无偿送给他一头公猪和两头带仔母猪,公猪每天配种可挣几十元,母猪很快繁了小猪。经过夫妻二人精心拼搏,养猪形成规模,现在还创办了一个预制厂,猪场、和预制厂安排职工60多人,每年可收入100多万元。每当讲起刘凤桐时,刘运河无不感慨地说:“父母给了我生命,致富全靠刘凤桐”。
    刘凤桐有一颗大爱之心,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受到他帮助致富的还有刘田学等23家,他们在刘凤桐的无私帮助下,甩掉了穷帽子,盖上了楼房,有的买了货车、小轿车;有的还买上了康拜因、悬耕机……,都发家致富了。近年来,刘凤桐已向30多家贫困农户免费提供能繁母猪70多头,价值达60多万元。
    刘凤桐为了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他成立了“凤桐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用实际行动引领 清河驿全乡生猪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建立了以徐棚、三马两个行政村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小区,推行了“公司十农户”的运行机制,呈现了全乡及毗邻乡镇有3000农户从 事生猪养殖。他向养殖户提供仔猪和技术,由农户代为饲养,而后他一一高价收购,统一外运出口,实现与农户双羸、双增收的目标。近年来,落后的徐棚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清河驿乡一跃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养殖大乡。
    刘凤桐把老区精神化作为兰,兰花净心永芬芳,艰苦之中送清香
    刘凤桐喜欢兰花,他精心用兰花铸老区精神为“兰魂”。兰花青翠幽香,生于深山幽谷,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品格被视为理想的化身。在这里,刘凤桐以兰化魂。
    刘凤桐,用血肉紧贴着家乡的土地,用双手捧着赤诚的心,望着四周的景物,他常常沉思默想,心窝在喃喃低语,革命老区的西华县,可爱的清河驿家乡,我要用沸腾的热血浇灌您,我所有的精力、才智,要献在家乡这块红色土地上,献给可爱的父老乡亲。
    他致富后,每当走在村里通往淮西公路的土路上,心情特别沉重。这段土路有两公里多长,是全村2000多口人的唯一出路。脑海里不由浮现出2000年前在这段路上桩桩悲剧。路面坏,路辙深,三轮、四轮不断下陷拉不出来,拐他人庄稼地是常有事,因此惹恼了种地人,气愤的挖沟断路。朱某夜间骑摩托回家,走到桥面来不及刹车,失控连车带人掉进沟里,摔成了神经;刘庄的高波开四轮经过,颠簸的方向难以掌握,险些翻车,他跳车躲避,不慎把脚趾轧断,脚筋拉有一尺多长……联想到农民的农副产品,因为路坏,产品运不出,客户进不来,农副产品卖不成好价钱。想到这里,刘凤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平静,心想全村人把我养大,如今我富了,应该为大家做点好事情,决心自己出资,为村里修一条柏油路。
    晚上,他把自己修路的想法告诉了爱人,得到了爱人的热情支持。第二天,一双和睦的夫妻开始行动起来,拿出已有的10多万元,又借贷20多万元,决心尽快把柏油路修好。就在这个时候,刘凤桐大女儿的入学通知书下来了,她考上了郑州大学,每年需学费和生活费2万多元。刘凤桐把钱用在修路上,女儿就要中断学业;把钱用到女儿上学上,修路就成了泡影,他经过再三思考,决定以修路为先中断女儿学业。女儿知道后,气得躲在家里不出门,把茶瓶摔了,把窗户玻璃砸了,埋怨刘凤桐缺少父女之情。刘凤桐耐心与女儿谈话,说:“孩子,咱的钱先用到修路上,今年没钱,不等于明年还没钱,要不复习一年再考,按你的成绩明年还能考上名牌学校呢!父亲保证支持你!”经过耐心开导,女儿依附了他。第二年,果然女儿顺利如愿上了名牌大学。
    修路期间,全村人都自告奋勇参与,上至拄拐的,下至懂事的,大人小孩齐上阵。有的拉车、有的平整路面,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车辆自愿找,就连老人也坐不住,他们说:“凤桐给大家办好事,俺也去送茶水”。经过半个多月的共同奋战,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呈给了大家。村民为了感谢他,自觉为他建了一座功德碑,上写着“无私奉献,一心为民”八个大字。外村人看到碑后说:刘凤桐要是俺村人多好啊!
    路修好了,全村人欢欣鼓舞,而刘凤桐大病一场,住进了医院。在住院20多天里,全村人络绎不绝到医院看望,说他的病是修路累的、让他激动不己。别人问他你为什么有这么坚定的毅力呢?他的回答是:事业的征程从未有康庄大道;蟾宫折挂,自古未见轻而易举。成功面前,道不尽几番风雨,几经艰辛;成绩背后,有谁知几多苦干,几多坚毅。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常使人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必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凤桐把老区精神化作竹,竹有抗逆凌阳志,艰苦之中富万民
    竹,具有清逸的外形,中空而有节的枝干,高而低垂的竹梢,很早就有人把它与德联系在一起,历来被人们作为一种人格精神加以推崇。竹这种清雅坚挺的特殊自然品性,刘凤桐以竹铸德,彰显出了他的人格魅力。
    刘凤桐说:苦是一种逆境。当你身陷逆境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放弃,要像竹那样,自强、自信,这是一个难得的、又是一个很好磨砺自己的机遇,倘若是花,苦便是花的蜜;假如人生是歌,苦便是跳跃着的音符。在成功的字典里,包含着最昂贵的代价便是苦的结晶。
    刘凤桐所在的徐鹏村距县城20余里,与周边的周口、淮阳、太康市县均60以上,且地理位置偏僻,怎样才能让本地活跃起来、富起来呢?目标找准了,眼前闪烁着火花,他在规划自己,要有一番创造。于是,他找来村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商量,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为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副产品销售,他决心在本村建一个农贸市场。
    为了调动村民们的参与性,扩大影响力,他先从宣传开始。自费购买了一套扩音设备,租来了一辆大蓬车,装上两只高音喇叭,跑遍十里八村,附近乡镇,宣传徐棚村建集贸市场的消息,在县电视台做了一星期的招商广告,又到周口重金礼聘皇后豫剧团连唱1 0天大戏。在那些日子里,徐棚村每天就象过年一样热闹、欢乐、高兴。
    集贸市场建起来了,场地、房舍一应俱全,刘凤桐付出了15万元的代价。经营项目扩展到农机、农资、日杂百货、五金交电、粮食、纺织、木材、建材、畜牧交易等1 0大类别,上千个品种。辐射到太康、淮阳、周口、西华、扶沟等1 0多个县市,日成交额达1 0多万元。集市期间,免收摊位费,免费提供茶水、提供食宿,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客,市场充满了活力,使徐棚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集市。活跃了当地经济,促进了物资交流,增加了农民收入。集贸市场建成后,村民们在村南为他树碑一座,上面写着“今日市场得繁荣,多亏党员刘凤桐”。刘凤桐看到后说:“我给大家的太少了,大家给我的太多了”。
    刘凤桐把老区精神化为菊,菊花艳丽不作俗,艰苦之中送春暖
    菊花艳而不俗,迎霜怒放,体现了不退缩的人格。菊花的品格美在于抒写了自身的美好人格追求。刘凤桐的人格追求,不正是一朵菊花之美、之艳、之芳吗!
    刘凤桐说,苦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苦若披风,苦如骏马,苦是航帆,促使着人们早日跃进宽广、辉煌的彼岸!记住苦,是为了让人们记住那遥远的历史;叩问苦,是为了让人们读一首古老的诗;品尝苦,是为了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音乐里弹一曲幽美的古筝!对苦难,要有一种锐气,使之激情勃发;要有一种自信,使之昂然奋起;要有一种力量,使之一气冲天,就会扣人心弦,启人心扉,动人心魄。
    刘凤桐既是一个平凡而朴实的人,又是一个具有博大胸怀富于追求的人。他受过无文化之苦,无文化之害。但他懂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他看到时下农村外出打工的多,留守儿童多,小孩子在家多,爷爷奶奶只能管不会教,有的无人接送,上学非常困难。决心办一所特色学校,让留守儿童有文化,从小打好基础,圆家长和孩子的大学梦。
    2013年2月,刘凤桐实施着创办学校的计划,解决留守儿童上学的问题,他舍得投资,拿出了全部积蓄,又通过走亲访友借钱、向银行贷款等渠道,筹备300多万元资金,租赁曹河五二农场为校址,创造了“北大博文双语学校、双语幼儿园”,高薪聘请40名德才兼备,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任教。为强化教学管理,他亲自去周口走访,与富有名望的雷有勇校长相识,倾心交谈,实地观察,二人情投意合,协力办学。明净宽敞的标准化校舍,优雅宜人的学校环境,吸引着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和儿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运作,现已招收小学部学生180名,幼儿园学生368名,为10名孤儿入学免交学费,为25名贫困学生减免了学费,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和称赞。一个新兴的双语学校正向着预定目标发展奋进。这一举措受到县委书记王田业,政协主席范庆云,副县长张翠霞、和政协副主席金保善的一致好评。
    刘凤桐的事业之所以能成功,因为他真诚善良,拥的一颗大爱心、同情心、回报心、感恩心。他常说:“没有感恩的人,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就会搁浅在心灵的荒漠,爱心之花就会枯萎在严冬季节里”。他是一位品性善良的人,就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刘凤桐心系公益事业,关爱五保老人,支持敬老院建设。2010年12月,他出资8000余元,把村里的摄像头安装齐全,为村民安全、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2013年徐棚村东西大街修水泥路,刘凤桐自捐37000元,无声的行动带动村干部捐献一个月工资,用于修路之中。他不忘把他养大的乡亲,每年春节他都要为村40多名老弱病残老人每人送去现金50元,以解他们燃眉之急。刘德云的老婆脚残患病,接到送去的钱时,拉着刘凤桐手哭泣不放;刘战胜的母亲更是感动,拿着钱哽咽不止,对刘凤桐说:“你挣钱也不容易啊!还时时想着俺。”
    刘凤桐知道自己从小受苦,吃不饱穿不暖,他想到福利院的老人无儿无女,生活孤单,为使老人安度晚年,他自己出资为福利院老人送去48套棉衣,每套价值300余元,共计14000元。有一年春节,他又想着去敬老院慰问,当时自办猪场的猪卖不出去,资金紧张,他想到了出嫁不久的女儿,连忙给女儿打通了电话,但又恐怕亲家知道给女儿借钱看不起,晚上让女儿悄悄从窗户口扔出来5000元,买来米面油,敲锣打鼓送到敬老院,了却了自己心愿。县政协主席范庆云知道这一情况后,赞扬他说:“像你这样的行为不多,你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良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和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人要想得到社会尊重,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努力,真诚无私地付出。
    刘凤桐做的好事、善事不计其数,汶川地震他无私捐款5000元;临邦的王子营行政村修路捐款3000元,给群众配套集资带了好头;他自筹资金6万元用于奖金、奖品,表彰孝老爱亲、优秀党员、热爱公益事业的30多名模范;连续坚持20年,主动到乡敬老院探望老人,送米、面、油、肉、慰问品,冬送棉衣、夏送单衣,每年合现金一万多元;无数次地赞助、救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已有23人在他的资助下走进了大学殿堂……一桩桩、一件件、一回回做好事,彰显着刘凤桐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痴情,播在绿色的事业里;热血,溶进执着的追求里。抚今思昔,回首刘凤桐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历程,没有人不说,这都是刘凤桐无私奉献的精神结晶。他说,在苦干中化难,我们可能很平凡,但我们崇尚伟大;我们可能很普通,但我们追求高尚;我们甘于奉献,但我们渴望辉煌。在荣誉面前不骄不躁,他总认为“我还是我,只知道我是一个向前走的农民”。立志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认认真真去做,扎扎实实去干。并说趁着现在还能干,要乘党的优惠政策的东风再干个十年、二十年……。

                                        (河南省西华县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