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党外知识分子

西华县党永富、陶金华奋斗故事分获全省我行我出彩故事征集活动一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9-11-18 17:48:54

 

 


     精彩中原网讯 为响应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争做出彩河南人”号召,进一步引导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树立争先进位出彩意识,省委统战部联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了“我新我行我出彩”故事征集活动,以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活动公告发布后,受到全省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积极响应,历经各地各部门逐级推荐、层层审核,共征集作品千余篇,作品基本涵盖各类行业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彩人生的奋斗故事。有替“土”说话,为“土”代言,钻研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技术的“土代表”;有围绕高质量发展,带领企业走转型发展之路的“职业经理人”;有长期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用行动传递社会温暖的“爱心公益使者”;有深植“师生为本、服务社会”办学理念,构建资助育人体系的“教育人物”……这些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走进新时代、凝聚新力量、展示新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阶层的概括和统称,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四类群体。每一位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都有一串改革创业的故事,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开拓创新的足迹。他们以情怀为纸,以行动为墨,书写了自己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经过初审、预审、终审三个环节,共评出优秀作品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名单如下:

  ■一等奖

  马书龙:“四心”坚守添彩法治中原

  吕龙:一舞惊醒梦中人

  苏军辉:把公益当作事业做

  苏新:“新河南人”的新征程

  荣源:老房子新传

  柳青:“网”聚正能量

  党永富:不忘初心守净土

  郭马珑:有容乃大

  郭爱和:用“三彩”艺术讲述中国“多彩”故事

  游敏:情系砚“魂”

  ■二等奖

  巩文:新时代新媒体新风采

  刘伟强:一个80后草根的创业历程

  齐伟源:一个房地产估价人的跨界人生

  李光宇:不忘初心聚力量谱写发展新篇章

  李杨:打造全球创新社区服务新阶层成长

  李敏:双脚插在泥土里仰望星空的新农人

  杨光:一名会计人的情怀与责任

  肖秋成:用双脚丈量祖国边疆的“开封硬汉”

  张晓亮:慈善之心引领自我发展之路

  张楠:怀揣梦想公益创业走出一条别样人生

  张概军:科技展现出彩河南公益传递温暖中原

  岳恒旭:用爱撒下公益的种子

  孟繁聪:坚守网络战线的新时代好网民

  赵建克:赏山纳海做文化艺术品收藏的探路人

  侯占成:出彩卫生人助力大中原

  侯良全:我的始于中原的教育梦

  陶金华:从下岗女工到省人大代表

  寇彬:让网络作品充满阳光

  蒋友胜:一位新媒体人士遇上新时代

  戴继涛:乘风破浪新时代行有所为真奉献

  ■三等奖

  丁红艳:精心育苗助力乡村振兴

  马邦博:无悔青春敬老情

  马红峰:一位土专家的供给侧改革

  王子群:一个农民工的文学梦

  王术军:诚信务实厚德载物

  王占勇:打造国内第一家专业的高端表面技术服务企业

  王明伟:百联公益实践新发展

  王学峰:在坚守传统文化中展现新风采

  王洪伟:呈现千年商瓷的独特魅力

  王清峰:扬鞭问道岐黄路翘首共迎杏林春

  王强民:“新能源电池”里的大情怀

  叶云声:汉关紫砂问道中原

  白占芳:花样事业引领万家乐

  冯永潘:“IT草根”廿载磨砺华丽变身“创业大咖”

  申志刚:返乡创业家乡情争做出彩河南人

  邢怀章:游走书法之乡30年活成传统文化之灵魂

  刘泉:街舞不忘初心的坚持

  刘萍:指尖上的奋斗之歌

  刘超:文武相合太极路超越梦想创未来

  许振安:让群众感受法律的温暖

  李亚民:灵宝有一位文学女“伯乐”

  张振福:用泥塑传播乡情

  陈跃龙:扎根兰考服务基层双创

  侯红义:创业路上留下铿锵足迹

  耿宏:一个梦想一份执着一番创新一生奋斗

  晏祎:献身涉外职教事业助力老区脱贫攻坚

  倪莉:从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成长为优秀的自媒体作家

  徐滟:不忘初心无悔青春

  韩微微:求实国际学校创始人的故事

  程立静:匠心做事真诚育人感恩社会

  马书龙 河南金学苑律师事务所主任

  “四心”坚守添彩中原法治

  我从事律师工作30余年来,始终坚守“四心”,为改革献策、为发展把关、为百姓维权。

  讲政治,有一颗定心

  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法律工作者,什么时候都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职责使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我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一员,到洛阳市、河南创达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和河南金学苑律师事务所等地宣讲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为人民,有一颗热心

  在担任河南省十一届、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期间,我时刻关注民生,忠实履行职责,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先后提出议案建议50多个,其中“法律援助应援尽援纳入政府办实事计划,保障落实财政资金”的建议,被列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

  并参与了多部地方法规和驻马店等市地方立法论证工作,以律师的专业,提出修改意见,保障了立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干工作,有一颗恒心

  我连续两届担任河南律师协会副会长至今,主持参与了大量行业规则的起草、制定工作。同时,我还承担了全省律师岗前培训和律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讲授任务。

  在多年法律实践中,我忠贞不渝地坚持,作为一名律师,不仅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要依法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不懈,作出自己的努力。

  讲奉献,有一颗爱心

  居暖室常记寒冷,享温饱常思饥饿。我积极参加河南省律师希望小学建设,同时作为河南无党派人士同心律师服务团团长,先后到企业进行法律知识宣讲、下基层调研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投身“同心同德建中原”活动。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腾飞的40年,也是中原发展的40年。我为见证中原发展的历史而自豪,我为能用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而感到幸运。畅想明天,我怀着对法律的尊崇,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苏军辉 省学生安全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把公益当作事业做

  时光如梭,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历了40个春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益事业也在新时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与公益相识

  我的公益之路是从1996年开始的。那年5月,一位宁夏固原县的朋友来到郑州与我们一起工作,他家乡的贫穷状况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

  1996年10月,我们几个同事决定去他家乡做一次爱心活动。我们一行六人火车、汽车、拖拉机、驴车加步行辗转到了他们的村庄,眼前的情况令人十分震撼:缺吃少穿是普遍现象,很多人的衣服都破旧不堪,很多家庭都是只有空荡荡的房子,家里除了一些必须的家什外几乎再无他物。我们到镇上买了1万多元的生活日用品发放给他们。

  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从关注孤寡老人、智障学生到贫困助学和关注留守儿童等,20多年从未间断。

  与公益成长

  2014年8月,我们成立河南省学生安全救助基金会,围绕留守儿童开展智慧教育助力精准扶贫这个主线,开启了职业公益慈善之路。

  2015年7月,我们在巩义市小关镇龙门小学举办“豫爱家园”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活动从以前单纯的物质支持,发展到重视精神和心理安抚。

  通过短短几天的接触,孩子们从羞涩、扭捏到敞开心扉、主动表现,每一个孩子都打开了自己的心锁。一位黑黑瘦瘦的小男生,在一次活动总结发言上说出的“蜗牛理论”,让我们在场的老师惊讶和佩服。还有一名平时在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在一次团体项目中输给了对手,这名学生用树枝在地面上写下了“虽败犹荣”四个字,校长和老师看到这一幕惊讶不已,不敢相信这名孩子能有这样的感悟!

  与公益相连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地加入社会公益事业行列中来,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助力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每一个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义务和责任。我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和公益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我的一份职业,更是我的一份责任。

  荣源 郑州良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老房子新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就是位于郑州北三环京广快速路交叉处附近的良库工舍,河南人的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高地,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央统战部认定的新阶层实践创新重点项目,郑州最文艺的党群服务中心,河南非遗文化的传习基地……这也是七年来我日夜守护的一个地方。

  修老房子讲新故事

  一座城市以不同的方式继承历史走向未来,建筑是其中一种。

  1942年,著名爱国人士史隆甫先生联合工商界30余人,募资兴建了“兴豫”面粉厂,成为当时郑州最具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之一。70余年风雨沧桑,“兴豫”面粉厂只剩下了“瘦骨嶙峋”的厂房。2012年,当它即将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吞噬时,我和我先生桂志城站了出来,抢救工业遗存于挖掘机下,修建18个月,守护至今。

  曾经残破不堪的老楼,则成为“郑州最美建筑”。

  集老传统做新事务

  3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良库工舍俨然成为河南最大的非遗传习基地。在这里,既有像澄泥砚王玲、木版年画任鹤林、烙画任更顺、剪纸袁升科等以“国礼”身份走出国门进行文化展示的大师,亦有葫芦烙画侯娜、大明核雕张明这样坚守非遗传承10余载的中坚力量,还有大师引导下的古建筑彩绘者刘占华、梦精灵皮影剧团等90后非遗传承人。

  2017年11月,借助良库工舍这一平台,一个非遗融合餐厅项目成功孵化,获得了共计600余万元的投资,一跃成为河南新非遗圈的热点话题。现在,这里已成为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示范点。

  耕老土壤结新果实

  良库工舍保护了郑州工业遗存,挖掘并发展了河南非遗文化,成果朵朵,含苞欲放。

  由于文化艺术创业者思想独立性相对较高,且园区内的企业均为独立个体或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动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示范点的建设,难度很大。我们确立了“四个凝聚”的工作理念,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团为纽带,以活动为抓手,推行“12345”工作法,吸引、凝聚、影响新阶层人士达6万多人。

  目前,园区已成功孵化“双创型”企业127家,其中45家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一批创业先锋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党永富 河南奈安生态治理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

  不忘初心守净土

  我把治理污染、守护净土作为自己的初心,从担任乡、县、市、省人大代表到全国人大代表,执着地为土代言、为土发声,呼吁拯救被农药化肥污染退化的土地,被大家称为“土代表”。

  给除草剂“锄草”

  我小时候挨过饿,所以对生长粮食的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感情。1989年,我第一次不用锄头锄草而用除草剂除草,惊异于除草剂的神奇。但施药后,草不长了,庄稼也不长了,产量减少一到三成。从那时开始,我就琢磨如何克服除草剂的副作用。2001年春天,我研究的高纯度医药中间体,在解决除草剂副作用方面有奇效。苦苦寻觅16年后,我终于找到解决除草剂副作用的“金钥匙”,生产出第一个除草安全添加剂。

  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漂洋过海,到达了新西兰、印度、乌克兰等国。

  给化肥减“肥”

  “要使粮食产量高,多施化肥多打药”,这曾经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法宝”。但是随着化肥的长期使用,土壤污染、土地板结,耕地质量下降,化肥增量粮食却不增产,群众抱怨化肥“没劲了”。

  我研究发现,这是过量施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群众为了高产不得不多施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给土地松绑、让土壤呼吸,我提出了“主肥战略”,即调整施肥结构,施用有机肥。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在10多个省份30多个示范区进行试验验证,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等作物经过多项试验,肥料减量30%,庄稼照样长得壮。

  给土壤“净”身

  这些年,我还一直为群策群力治理土壤污染奔走呼吁。201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土壤年,在我和一些专家的建议下,国际组织起草了“土壤保护23条”。已卸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曾说,我是“第一位在联合国推动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的人”。

  我还获得了中国生态文明奖,也更加激励我坚守初心,拯救被农药化肥污染退化的土地,还子孙后代一方净土,也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郭爱和 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

  用“三彩”艺术讲述中国“多彩”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鼓舞人心,给我提供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创作灵感,推出了一批批精品力作。

  创新“三彩”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我出生在洛阳,从1983年上大学开始,就接触并从事“三彩”艺术创作。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我认为,讲好“三彩”故事,讲好中国陶瓷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创新,我先后出版了多本专著,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工艺美术最高奖项,先后在法国、韩国、日本、希腊等地举行展览,部分作品还入编全国教材。

  三彩艺术,带着河南的乡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人民为中心用艺术来扶贫

  以人民为中心,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创作中,艺术扶贫的故事从2014年开始讲述。那是一次偶然的采风,豫西山区洛宁县罗岭乡进入我的视野。

  这里自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但遗憾的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部分农民还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如何将这里的自然风光推介出去,改变村民们的落后生活?经过反复考察,我最终决定以艺术为切入点,将中国陶瓷文化融入罗岭秀美的自然风光中,在这里建设一座真正的乡村艺术公园。

  经过3年多的努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爱和小镇——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已经初具规模。

  将来,我将通过不断创新洛阳“三彩”艺术,以“艺术+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方式,为罗岭和外界搭起沟通的桥梁,为艺术家们打造交流的平台,将爱和小镇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艺术公园,为美丽中国建设助力。

  吕龙 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河南联盟常务副主任

  一舞惊醒梦中人

  2005年的那个夏日,我真正悟到了一则浅显却常被人忽视的人生哲理:祸福相倚。但只要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梦想总会实现。

  上海的8月酷暑难耐,这是BattleoftheYear自1990年开启一年一度的全球性breaking街舞系列赛,首次在中国进行分赛区比赛。为了《天下舞功出少林》亮相赛场,一百多个日夜里,我陪着所有队员陀螺式地跳跃、旋转、翻飞、倒立、静止……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变数,终于走到世界大赛的决赛场。

  多亏身边朋友的支持,重新组建了“舞王回一”团队。同时,我也毅然告别舞台,转入幕后,专事编导工作和经营。

  事在人为。我沉下心来,抛开杂念,仔细分析每名队员的特长、潜力和绝活,然后登上嵩山少林寺,远远观摩那些远离红尘心无旁骛潜心练功的武僧们的一招一式,一个融合少林功夫于街舞的灵感蓦地袭上心头。嵩山的花草树木见证了《天下舞功出少林》的初创过程,见证了一个中国舞者的执着、信心。

  “舞王回一,准备入场”!

  一声回响将我从回忆中拉回来。抬手为即将上场的七名队员整理着“武僧服”,一边淡定地对他们也对自己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加油!”当音乐响起,七人在舞台中央站定,他们成了物我两忘、霸气而笃定的王者。

  八分钟,几百个招式,无数个队形变化,他们完美地将《天下舞功出少林》的高难度动作一一展现,真功夫引爆全场,掌声与喝彩声经久不息。

  当冠军奖杯花落“舞王回一”,我热泪盈眶。如果没有跌入谷底的痛,也就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新作。

  时至今日,每当创作遭遇瓶颈,我都会想起捧回第一个世界冠军奖杯的历程。少年时,自诩为街舞而生,近过不惑,才发现是街舞让我完成了生命的自我发现。今生与街舞相遇,是一世的荣幸。

  苏新 北京客商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河南人”的新征程

  从浙江温州到福建南平、厦门再到首都北京、河南郑州,在我从事商会组织策划工作近18年的时间里,“不怕天下难,敢为天下先”的温州精神,与“草根成长、信用为本、行商无疆、传承有脉”的豫商精神合体,激励着我走出了一条智慧创新的发展之路。

  拼搏在新时代

  我是浙江温州苍南人,18年前20岁。大学刚毕业,我带着我唯一值钱的家产——一台海鸥牌照相机,从杭州来到郑州创业,开启了我的“新河南人”历程。我成立了天纵策略顾问机构,为走出去的温州人提供河南专业市场本土化服务,帮助他们精准把握河南市场投资先机。

  当时,我办公室里面挂的一幅字是“天道酬勤”。勤快,带来了事业的飞跃。

  专注商会服务

  从创业之初加入郑州市温州商会做会员服务开始,我一直围绕社会组织来做事。借力商会平台,整合温商资源,我先后在全国各地策划成立了包括河南省青年客商协会、济源市温州商会、河南省苍南商会等在内的2900多家商会组织和协会,并于2016年9月担任首届全国新生代温商工作委员会会长。

  资源在整合,事业在升级。我以“客商网、帮客商”为统领,围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客商网商务平台。依托客商网搭建的投资招商平台,为河南各地政府的招商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12年,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聘请为“招商顾问”。

  现在,我办公室挂的一幅字是“学习图强”。学习,带来了事业的迭代升级。

  绿叶回馈大地

  在和朋友师长、合作伙伴的交往中,我在学习中迅速地成长。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策划标志人物”;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就业助业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百名来豫创业杰出青年”;2015年,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

  “如果没有河南,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常这样思考,我拿什么来反馈滋养我成长的河南?18年来,我捐资助学、修路、建养老院,助力脱贫,参与环保公益,企业及个人捐资350余万元。同时,也为河南、浙江两地经济发展交流牵线搭桥,促成一批批项目落地。

  我是“新河南人”,我为出彩河南建设添上浓浓的一笔。

  柳青 大公网(河南)新媒体中心总编辑

  “网”聚正能量

  我是一个80后,能够进入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主办的综合性新媒体平台大公网(河南),我是幸运的,不仅培养了我冷静、独立、客观、理性的性格,也养成了我一个媒体人的特有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与担当

  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的“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中原行”,是豫港两地高校青年学子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

  作为该活动新媒体小组组长,我除了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做好报道外,还要让香港高校的青年学子通过行走河南,感受河南变化,感知中国变化,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坚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各种思潮和声音充斥网络。我坚持在每一个热点新闻、重大舆论、公共事件上,守好舆论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出彩新阶层

  中原网络达人联谊会是郑州市委统战部和网信办联合打造的“网络统战”国家试点,被中央统战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重点项目之一。我作为中原网络达人联谊会的副会长,主要负责采风目的地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中央统战部有关领导和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中原网络达人联谊会,称赞我们在宣传河南发展、提升河南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逐梦新时代

  奋斗就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我先后参加了郑州市、河南省和中央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班,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学习或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特别是成为一名政协委员后,我进一步沉下身子,认真调研,广纳民意,从精细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提案的质量。

  郭马珑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关节病科主任

  有容乃大

  中医世家的西医关照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爷爷和母亲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立志长大后要像爷爷和母亲一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在爷爷和母亲的支持下,大学期间我不仅刻苦学习西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抽空便自学中医经典。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工作,爷爷满怀深情地说:“咱们中医世家不但多了一名大学毕业的传承人,而且还是中西医结合。文韬武略,将来肯定有出息!”

  职业女性的家国情怀

  2010年,河南省人事厅、卫计委要选派一名脊柱外科大夫援疆,我丈夫崔宏勋被选中。

  当时我孩子才3岁,70多岁的婆婆又刚做脊柱手术,腿脚还不灵便。院领导征求我们的意见时,我们俩没有丝毫犹豫,援疆是件光荣的事情,能被选派是党的信任。

  丈夫走后,我每天早起给公婆、孩子准备早餐,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就开始了自己一天繁忙的临床工作,家人都休息后我再拿出厚厚的医学专著来认真研读,周末一定抽出时间推着婆婆出去散心。

  悬壶济世的信念追求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骨科主任医师,并担任医院骨关节病科主任,主攻方向是膝关节骨关节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案例,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中药、手法治疗方案;另一方面,紧盯业界前沿,对需要手术的患者从微创到复杂实施阶梯形治疗,并辅以平乐郭氏正骨的中药、手法治疗,收到良好疗效。

  行医路漫漫,我将以信念为支撑,为平乐郭氏正骨中医传承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游敏 河洛澄泥砚创始人

  情系砚“魂”

  我一生与黄河泥土为伴,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重要历史时刻用艺术展示出来,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痴迷陶瓷艺术

  我的家乡在黄河南岸的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游家凹村,小时候就痴迷中国汉字奇异的结构,经常拿着树枝在湿润的黄河滩上比画。

  1983年,我在洛阳偶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张秉尧,张教授对我说:“你生长在黄河岸边,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是你艺术生命的根基,你应该用一种艺术形式去挖掘它、展示它、弘扬它。”

  张秉尧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以黄河泥为载体弘扬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成为我终生奋斗的目标。

  解开澄泥密码

  2009年5月,我将几十年来新安方圆300多公里黄河两岸不同地段采集的近百种泥样及十几种窑变的澄泥砚成品,送到了河南师范大学进行化验分析。这是澄泥砚有史以来首次得到科学论证,砚史上首例“澄泥砚工艺理论秘方”由此诞生。作为新安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我获得了中国工美艺术大师、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用砚记录历史

  走进澄泥砚艺术展馆,一方方造型独特、设计新颖、寓意深刻的砚台,凝聚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承载着母亲河之神魂!

  为纪念香港回归,我制作巨型澄泥砚“家”,录入央视大型历史专题片《香港沧桑》,荣为全国纪念香港回归5件珍品之一;2004年,“清明上河图”砚获首届中国文房四宝珍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盛世中华·2008国魂”砚获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2013年“龙壁·中国梦”荣获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最高奖金奖。

  静者如山,动者如风,赏砚上风景如历史重现。虽然我已步入花甲之年,而光大传承澄泥砚制作艺术却还正青春。

来源:河南日报